【中国记录讯】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中,关键词很多,但不管是会议开始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,还是会议中反复提及的“不忘初心”、“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”……“传承”始终都在回响。
在中共十九大召开之际,华商大学副校长、华商大学老挝分校校长、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副主席赵志强先生将一曲《华人当志强》献给祖国母亲和自己的父亲,传承和发扬华人的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。
传承就是:上一辈的故事说给下一代听/永不会忘父亲对我的期望/一字一句在我心头激荡/他是榜样他是力量/他爱我像爱国家一样一样/男儿当志强/世界任我闯/龙行天下逆风飞翔/五星红旗高高飘扬……
“ 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“港人治港”、“澳人治澳”,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,增强香港、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,让香港、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、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。”——中共十九大
其实,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上一辈的影子,文化、精神、习惯一代一代传下来,形成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大标签,这就是传承。为什么要写《华人当志强》,赵志强第一个想到的是父亲赵伟先生。
2007年过年期间,赵伟先生到清迈旅游,途经老挝金三角地带,被火红的木棉花吸引。网上、影视剧中的金三角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神秘地带,被罂粟、武装力量充斥着,但在赵伟先生眼中,这是个美丽的,充满商机的地方。怀着一种华商的英雄主义情怀,他决定在这片土地上开发种植和旅游经济。凭着常人难及的毅力,经历了各种磨难,父亲带领众多华人开发建设了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,这是一个除国防、外交、司法权外的实行高度自治的特区,是世界上首个“企业境外”特区,紧邻湄公河,与泰国的清盛、缅甸的大其力隔河相望。
港人治港、澳人治澳都很成功,现在“金人治金”也很成功。到2017年,十年倏忽而过。如今,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总投资已达15亿美金。从交通不便、毒品泛滥、武装力量横行到唐人街、孔子学堂……各国文化在这里发展,木棉花时代已经取代了罂粟花时代,当地百姓也过上了更好的生活。
“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,只会越开越大。要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为重点,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,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,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,形成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。”——中共十九大
一带一路为金三角的发展带来了大机遇,也让金三角与华商大学结下不解之缘。习近平总书记说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。在这个开放合作的时代,金三角的资源和商机与为众多华商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会,而华商大学也为金三角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创新思维和优秀人才,在旅游、大健康产业、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领域展开合作,做到了“1+1大于2”。
在赵伟主席与所有华人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,金三角旅游立区的目标基本确立,吸引了来自泰国、老挝、缅甸、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游客。
赵志强表示,未来金三角将被打造成为一个集农业、畜牧业、医疗健康、餐饮酒店、影视文化、娱乐为一体的充满阳光、正能量的度假胜地。欢迎全球华商以及各国朋友来美丽的老挝金三角体验风土人情、考察投资!